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致力于应用医学、环境科学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职业与环境因素致健康损害的生物标志、早期发现及预防控制措施。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10月起连续被评定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现有全职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7人。
学科在全国具有重要学术影响。“黑河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研究经中央电视台报道,为淮河污染源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率先建立煤焦沥青诱发肺癌动物模型,探索职业性肺癌发生机制、早期预警;首次利用神经网络及高通量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建立肺癌早期筛检方法;全肺灌洗治疗尘肺机制和效果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检测指标和相关技术;重金属的遗传与发育毒性以及氟中毒的研究,为制定和修订安全接触限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学科正围绕有害物粉尘、多环芳烃、致病元素、微囊藻毒素、新污染物、气候变化等职业与环境因素对黄河流域人群健康的影响、损害机制与干预策略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论著四十余部,获得各种科研奖励四十余项。
学科负责人:邓启红 教授、王威教授
学科助理:王彭彭 研究员
学科成员:邓启红 教授、王威 教授、郝长付 教授、姚武 教授、巴月 教授、张慧珍 教授、周舫 教授、王彭彭 研究员、黄辉 副教授、朱静媛 副教授、王娜 高级实验师、霍文倩 副教授、周郭育 副教授、余方方 副教授、乔林 副教授、李亚泰 副研究员、段丽菊 高级实验师、袁金涛 讲师、李萌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