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模块
1.团队/教研室/学科/支部简介
1.1 团队、教研室、学科以研究领域和优势描述+代表性成果(承担的课题、到账经费、重要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等)描述(共限1000字以内)
郑州大学毒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78年,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教研室共有教职工7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员2名、讲师1名、全职博士后1名。教职工中100%具有博士学位。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毒理学基础》课程、临床医学专业的《卫生学》课程,以及研究生的《分子毒理学》全英课程、《毒理学试验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教研室2位教师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竞赛一等奖,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教研室各位老师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包括环境毒理学、呼吸毒理学、神经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食品毒理学、计算毒理学、免疫毒理学、放射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等。各位教师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采用类器官构建、单细胞测序、纳米传感器及基因芯片等新技术,先后进行了重金属、农药、煤焦沥青、卷烟烟雾、空气污染物(PM2.5、臭氧、微塑料)、新污染物等毒物,以及气候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室内环境等所致毒效应,中毒机制,早期诊断,干细胞、纳米药物的制备和靶向递送等治疗措施的研究,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河南省和郑州市科技攻关等多项科研项目。“职业性肺癌高危人群生物监测指标和大蒜的干预实验研究”、“金属汞的生殖毒性及其对子代智力发育影响的研究”和“煤焦沥青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研究”分别于1996年、1999年、201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课题组聚焦于气候变化、后疫情时代社会环境因素、室内外新污染物、多环芳烃及卷烟烟气等所致毒效应,包括呼吸毒理、神经毒理、生殖毒理等,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探究毒作用机制,并通过益生菌制剂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调节、纳米药物的制备与靶向递送等手段进行干预和治疗,为改善和保护为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作出贡献。本学科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论著20余部,并获得各种成果奖励20余项;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好学生、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教研室教师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别 |
发明人 |
快速吸入式气管滴注给药系统 |
授权发明专利 |
冯斐斐等 |
一条与乙脑病毒E蛋白相结合的多肽及其应用 |
授权发明专利 |
樊剑鸣等 |
教研室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主持人 |
Rap2B基因高表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及香烟烟雾冷凝物对该基因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张巧 |
臭氧与高温协同作用对儿童呼吸道炎性损伤毒理学与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冯斐斐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相关宿主miRNA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樊剑鸣 |
NLRP3炎性体在细菌脂多糖与煤焦沥青诱导炎症相关肺癌发生中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冯斐斐 |
孕期疫情环境暴露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薛源 |
PM2.5中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物质的高通量识别及其毒性评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申心铭 |
2.团队/教研室/学科/支部组成(点击图片链接到个人页面,个人页面模板见“公开信教师版”)
卫生毒理学科负责人:张巧 教授,1965年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及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抗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致癌因素的分子毒理学、环境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 |
|
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冯斐斐 教授,1983年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毒理学会会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空气污染物、新污染物、气候等环境毒理学;化学物致癌机制与治疗;干细胞;营养素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
|
樊剑鸣 副教授,1971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毒理学方面的研究。 |
薛源 讲师, 1989年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对大脑健康的危害,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室内外环境及食品环境。 |
|
申心铭 副研究员,1994年出生,博士,研究领域为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的筛查与分析、机器学习预测新污染物的毒性及风险、新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
|
彭子芳 副研究员,1995年出生,博士,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与健康。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新污染物检测方法开发、新污染物筛查与毒理效应研究 |
|
刘 妮 博士后,1989年生,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全生命周期脑(精神)健康、纳米药物合成与精准递送、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 |
二、个性化页面——团队/教研室风采展示
这里图文形式展示团队/教研室风采,包括团队/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团队/教研室文化建设活动、或所带学生风采等,应充实生动,图文并茂,体现特色。
教研室带教本科生完成预防医学专业实习
毒理教研室老师和研究生
毒理教研室老师和毕业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