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科研平台建设,以高密度人群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为对象,注重分子医学前沿技术融入群体防治研究,教学、科研与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相结合,逐渐构筑公共卫生监测技术与应用的高层次、开放式科研平台。五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明显的发展方向。①感染性疾病及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技术与应用: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了CRISPR高通量分子分型数据库及溯源技术;在重症手足口病的人群和分子流行病学、预测模型、预警指标、动物模型及其致病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②营养相关疾病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着重探讨营养素缺乏/过量导致相关疾病作用机制及生物标志物,为营养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特异敏感的检测指标。③职业、环境相关疾病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围绕黄河流域典型环境有害物粉尘、煤焦沥青、烟草、空气污染物等的健康损害机制与干预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促进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④常见慢性病防治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流行特征、发病机制及预防控制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⑤卫生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围绕纳米医学与卫生检验的重要理论及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应用之中。
2020~2023年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合同经费为622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获批经费1610万元;获得省级资助21项,合计210万元;承担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总计21万元;横向委托项目86项,合计2506万元。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发表SCI高水平论文(中科院1区) 154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9项,软件著作权10项,成果转化2项。主办承办大型学术会议3次,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1次,科普活动56次。引进兼职PI 2人,讲席教授3人,获批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4位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访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担任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会士5人次,全国学会主委3人,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3人次,11人担任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培养534位硕士研究生,34位博士研究生,省级优秀研究生11位。实验室已在科研、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将成为引领河南乃至国内公共卫生监测技术与应用的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