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健康政策与管理团队探究了自我感知与新冠疫苗接种自我效能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11-11作者:管理员
近日,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政策与管理团队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发表题为Self-perception and COVID-19 vaccination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adul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mental health and trus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考察了自我感知对中国成年人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群体接种COVID-19疫苗是应对传染病暴发的可靠策略。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对于实现预防病毒感染并恢复正常社会是必要的。一些与疫苗有关的丑闻和副作用导致了群众对疫苗的警惕和不信任。随着COVID-19流行阶段的过渡,疫苗接种率呈下降趋势,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是防控策略的重要内容。自我效能是健康行为促进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我效能与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能够适应新习惯和自身功能的认知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独立预测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意图和疫苗接种行为。基于健康信念模型(HBM),研究已确定严重性、易感性、益处和障碍的感知是流感疫苗接种率的预测因素。信任是脆弱的,对一些不利的事实具有高度的反应性。公众对医生和制药公司的信任度越低,他们就越不愿意考虑医生和制药公司的建议。另有研究表明,感知风险对参与预防行为的意愿有直接影响,并被信任所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此外,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消极认知与心理健康症状有关,并可能导致对医生和医疗保健系统缺乏信任。尽管关于自我感知、信任、心理健康和疫苗接种自我效能的文献很多,但对COVID-19背景下中国人群自我感知、疫苗接种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潜在中介和调节因子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考察了自我感知对中国成年人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本研究评估了心理健康、自我感知、对医生和疫苗开发商的信任以及COVID-19疫苗接种的自我效能,扩展了目前对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自我感知、心理健康以及对医生和疫苗开发商的信任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感。具体而言,自我感知对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当人们意识到COVID-19的严重性,并认为自己很容易被感染时,就更倾向于采取保护措施。公众对疫苗在预防疾病或减少疾病对身体的损害方面的有效性的认知,可以提高疫苗接种自我效能的提高(Figure 1)。

Figure 1 Hypothesized model
在间接路径中,对医生和疫苗开发商的信任在自我感知与COVID-19疫苗接种自我效能之间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Figure 2)。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态度会受到医务人员和疫苗开发商等主体的影响。当公众感知到的疾病相关状况和信息与医生和制药行业的建议相一致时,公众对其的信任水平增高,并倾向于接受他们的建议。目前,由于公众对医生和疫苗开发商的信任程度降低,公共疫苗接种推进受到阻碍。尽管COVID-19的易感性、严重性和疫苗接种的益处,使得公众更渴望接种疫苗以保护自己;然而,来自医疗专业人员和疫苗开发人员的负面信息阻碍了公众的疫苗接种。

Figure 2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心理健康调节了自我感知与信任以及自我感知与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Figure 3)。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对外界的怀疑态度更大,也不太可能信任医生和疫苗开发者。同时,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压力和抑郁,不太相信接种疫苗对自己的保护作用,并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接种意愿。

Figure 3 a Mental health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erception and trust in doctors and vaccine developers.
b Mental health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erception and COVID-19 vaccination self-efficacy.
综上,提高公众对医生和疫苗开发商的信任度,对于提高公众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在预防和控制流行病的实际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信息的处理,尽可能消除虚假信息,防止其传播,改善公众对推广疫苗接种的负面情绪。此外,在制定和实施疫苗接种战略时,应关注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以提高公众对疫苗的接受程度。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编号21BGL222)、郑州市协同创新重点项目(编号20XTZX05015)和2021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编号YJS2021KC07)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3005098?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