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气候变化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主办,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曹佳,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河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世林,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医学院院长董子钢,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秘书长郝卫东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气象学、建筑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气候变化与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合影
开幕式由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吴建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副校长王海杰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对成立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了近年来郑州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在交叉学科布局、高端平台搭建、重大科研攻关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曹佳介绍了学会情况并指出,气候变化引发的复合型健康风险已深度渗透至生态治理、公共卫生及社会发展领域,亟需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构建系统性应对框架。他强调,专委会应聚焦气候敏感性疾病传播机制、极端天气健康影响评估等前沿方向,联动环境医学、流行病学与政策研究等力量,推动气候健康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型。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郑世林在致辞中指出,河南作为气候脆弱性显著的人口大省,正依托"智慧气象"平台强化健康风险预警能力,未来将深化气象数据与健康大数据的多模态融合分析,构建"气象-疾控-医疗"协同响应机制,为专委会提供区域性气候健康治理样本,助力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方案。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医学院院长董子钢在致辞中指出郑州大学医学学科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跨学科协同创新优势,以医学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医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努力提升气候健康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大会宣读了专委会成立批复文件,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专委会的挂靠单位。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81名,地域覆盖28个城市,包含25位国家级人才,占委员总数的31%。郑州大学邓启红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为本次会议做《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主旨报告。暨南大学邵敏、清华大学黄存瑞、复旦大学陈仁杰、清华大学纪思翰等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中的新污染物》、《在气候变化中守护人类健康:强化气候行动,共筑韧性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复合热浪对居民死亡的影响及其特征》、《Dose of Urban Green Space: trade-off between health benefits and risks》专题报告。
专委会的成立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健康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守护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科研动能,为我国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黄存瑞报告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 邵敏报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陈仁杰报告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纪思瀚报告